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6-23 10:18:06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惟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锁定在: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诗所表达的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再现形象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在诵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基于此,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解诗题

“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关于他的诗,同学们能背多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背诵杜甫的其他诗作。接着引出课题《房兵曹胡马》,学生利用工具书解题,胡马: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马,也就是诗中的大宛马。教师讲解和汗血宝马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学文之前就先认识杜甫笔下的雄健之马,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步感知,明诗意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我首先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步骤来展开学习。自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尤其要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本诗需要注意的字词有:锋棱竹批峻堪骁腾

学生采用读读、议议、查查、问问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初步解决后,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理解诗意的情况,教师以学定教、以导顺学,在疏通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意,讨论交流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体会马的外形,再抓住“风入四蹄轻”“体会马前进的速度,抓住“真堪托死生”和“万里可横行”体会马的骁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这匹马的外形和它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场面,将诗句在学生头脑中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有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三、细读品味,悟诗情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这匹马有了准确的认识,教师又继续引导,作者的朋友房兵曹骑着这匹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报效祖国,假如是你是房兵曹,骑着这匹战马你会做些什么呢?杜甫骑着这样的好马又会做什么呢?教师介绍杜甫写这首诗时唐朝国力强盛,他正处于青年时期,锐于进取,胸怀大志。至此,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马的品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诗的意境喷薄而出,在反复诵读、感悟中,营造特定的情境,突破了难点,实现学生、诗人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晓诗人

出示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采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联系老师介绍的杜甫的生活背景,自读感悟诗的意境,巩固学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以时间为经线,深入认识伟大的诗人杜甫,感悟古诗独特的魅力。

说教学反思:

1、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以学定教,以导顺学,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迁移。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怀。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面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品悟出诗句背面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教学中,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平面的诗句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愤诗人之所愤……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3、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情境,通过品析文眼,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写作训练分析:

本册教材习作训练,把一件事写清楚,安排了两次(第一、三单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落实在把一件事情写完整,即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三单元侧重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教材安排了本单元(第五单元)看图写话训练,是为了配合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训练。

2、本作文指导课分析:

这次看图作文训练,基本习作要求与第三次习作训练相同,都是“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是训练的角度不一样。这次是看图作文,一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图意;二是要发挥想象,化静为动,以想象来弥补图画的内容。这两点是本单元训练的新要求。本课时先指导学生口述作文,第二课时再指导书面作文。

3、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1)重点:仔细观察插图,比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

(2)难点:依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

二、说学情分析,目标制定。

……此处隐藏3577个字……》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小节,通过阅读分析找出相关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欢听故事;2 父亲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 3 从小四处游历积累了阅历;4 老你临终前的嘱托

[此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他父亲对史书的痴迷,朗读他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并且相机告诉学生:在古代子不能违父命,否则就是不孝。]

2、(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读课文第3小节。“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受了酷刑。”问学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笑中走出来,可以问:如果说是你受了这样的刑,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谈体会),然后告诉学生在当时“士可杀不可辱”的环境中,很多人是宁愿死,问学生你能想像出司马迁当时的内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导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然后锋芒一转,问:司马迁他可以这样做吗?他有没有这样做?读“但想到《史记》……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小结:是啊!头一碰墙,血溅墙头,一死百了。但死得有价值吗?用文中的话说这叫“轻于鸿毛”。那怎样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写完《史记》,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读到学生有感情为止。

(四)总结全文,补充拓展

1、 导读第四小节。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相机在板书“发愤”两字下加红点。

2、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教师可相机拿出这本书简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史记》的尊从,对司马迁的敬佩。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 看一个《史记》中的故事;

2、 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受影响子承父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教后总结】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