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杨》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首先确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说的话),感受新疆建设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小组和全班交流。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体会数得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 “不知道”什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高涨,学得很投入。那教学岂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白杨》教学反思2一、优点
1、镂空式教学设计
我把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第三步,在充分阅读白杨与人物的品质后,再链接白杨与人物,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注意内在的逻辑顺序
我在分析一篇的时候,很注意一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时候,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段、意义段,虽没有明显地段落标识,但是,缕着这种我找到的内在的逻辑,大板块处理,简洁明快,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用环境和白杨对比的方法体会白杨之美
学童对于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若对白杨的内在品质理解深,这一点我没预设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把浑黄一体的环境与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着来读一读,这样更能体现白杨之美。这一点的处理很有课堂机智。
二、不足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相匹配。没有事先把脚本写足。
2.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从时间分配看,探究的思想内容占了大部分时间。处理的节奏不好,内容分析占的时间过多。没有训练点。有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讲的一切都不会考;考的一切都没来得及在课堂上讲。内容的分析所占的比重过大。挤占了学习表达方法的时间,还挤占了积累和运用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
三、改进措施
今天读到国际巨星裘德洛在一篇采访中谈自己塑造《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裘德洛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王子,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这一点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重要焦点。而我的角色试图推翻这一认识。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而没有头脑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时而绝望,时而残酷,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杀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他思考命运,但是只站在他自己立场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就像我们,21世纪的人们,对什么都不感到后悔,只为自己感到惋惜。而剧院不是博物馆,它不是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
最后一句话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艺术与课堂,演员和教师,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裘德洛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处。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课改的时候,说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人们常喜欢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确实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哈姆雷特。属于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这个角色还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裘德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从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个在舞台上在镁光灯下,有28年从业经历的演员把剧场、把剧场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和裘德一样,也把课堂看做一个为人们提供思考的场所。这种大教育观,在我刚才读到高主任转载的雷夫老师的访谈里也有影子,说到底,一节语文课或者一节数学课,并非是要学会一篇或者一个公理定义,而是教室里人的成长和发展。
《白杨》教学反思3《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 ……此处隐藏7692个字……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白杨》教学反思13《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大概与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杨》教学反思14《白杨》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先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想象它“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白杨》教学反思15《白杨》一文,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其次要注意抓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恰当、得体。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如:
(1)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的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2)文章结尾:“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3、读、说、写的训练。
要让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1)突出“读”的训练。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甚至成诵,这样大大的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渐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进行思维训练。如: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白杨的特点。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
(3)让学生仿照以上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活学活用,学习应用以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习作,如写《木棉树》,由树联想到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