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23 10:14:01
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

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落花生教学反思1

设计背景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其次,对于阅读材料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重点记叙了一家人品尝花生时的讨论,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自然段(二至十四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处与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十五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适宜于学生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这个训练点包含两个互相联系的阅读理解过程。一是细读重点段,真正把重点段的思想内容读懂;二是以重点段内容为核心,联系全文及题目,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运用这一阅读方法时,不要忽视第二个过程,以免学生产生“理解课文,只要读重点段就行了”的错觉。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2、初步懂得做人不应该只讲体面,应该做到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然对题目的理解是宽泛的,不应该拘泥于教材。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能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淀来理解外表和内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收花生,尝议花生的事)(板书:种收花生,尝议花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落字、不读破句: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哪一部分内容给你印象最深。

学生能抓住议花生的场景回答。

引导理解“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吃花生,谈花生)哪个是重点?(谈花生)

2、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⑴分角色朗读。

⑵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⑶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⑷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⑸我们来看看桃子、石榴、苹果是怎样使人就生爱慕之心的?(出示图)现在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⑹让学生举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我们的讨论和父亲的谈话。

父亲的话很短,为什么能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上?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围绕思考题,分小组自读自悟。

三、质疑深化

生也许会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

师简介作者。

四、辩论提高

辩一辩:“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以下用“反方”代替)和“落花生”(以下用“正方”代替)意见相左的两派,进行“实话实说”辩论。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你。

正方: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而且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花生保存时间长。

反方: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

正方:我们落花生非常谦虚,同样有用,但不炫耀,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正方:毛主席就像是落花生,从农民当中走出来默默工作,做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

反方:落花生代表着旧时期的观念,苹果、石榴代表着现在新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只有让大家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苹果、石榴。…………

师:好,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经过这次辩论,你们觉得当今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正方: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反方:不能过于埋没自已,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

小结:

1、课文将花生的生长特点与桃子、石榴、苹果生长做对 ……此处隐藏9603个字……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忙。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透过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好处。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用心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我,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资料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就应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教学反思14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按照教参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的品质,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样,务实有用。然而学生并不买我的帐,一个平时很有主见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做落花生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好,您平时不也常告诉我们要善于表现自己吗,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啊?”

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对于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时的学生不再小心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不积极争取机会,你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你就成了社会的负担。”

反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还是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人的,就像是清洁工、园丁,要是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能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吗?”

正方:“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特长,不是画画就是乐器之类的,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吗?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那就什么也不用学了,因为那样的人是不起眼的。”

反方:“如果每个人都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在上,尔虞我诈,为了展示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脚踏实地做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不就是落花生吗?”

……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在学生激烈争论之后我适时点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的社会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不断创新、敢于挑战、勇于展现自己的人。同学们到底愿意做哪种人,等将来你们长大了自己来决定吧!”同学们见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落花生教学反思15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