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23 10:13:59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教学反思1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从题目入手,使学生知道“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字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接着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

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我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

回顾本节教学,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尤其在朗读训练上不到位,同时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2以“骗”对“骗”。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在教学《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我抓住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战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战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我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是赵王战胜了秦王。一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一生说: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一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缶的声音像敲罐子的声音,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个教学片段的特点在于:设问抓住了教材要点,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浓,老师仅说了三句话,而其余都是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答问。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将相和》教学反思4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 ……此处隐藏5760个字……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性比较强的文章,我班的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少,像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阅读,就是和历史亲密接触。所以,我觉得我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掌握起来应该不是很难。我告诫自己,要从语文的角度分析课文,不要讲成历史。结束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这堂课喜忧参半。

首先,在这节课上,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顺学引导的方法,在融洽的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像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去秦国之前所立下的军令状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既说到了学生的心里,又融洽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了联系前文和提示语理解人物的言行。

让我比较得意的第二点就是学生在理解古文时,能够抓住古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古文的大意。这一点,不是进行海量阅读,大量阅读文言文的孩子很难达到。在这节课上,让我看到了海量阅读成效的不仅仅使这一点,像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是在我们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年中学到的。

其三,我注意了课堂评价语和引导语的有效运用。这段时间以来,我在看《王崧舟讲语文》这本书时,发现王崧舟老师的评价语和引导语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惊羡于王老师的授课艺术的同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关注了这一方面。《将相和》这一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

反观自己,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不足之处。

第一,自我感觉准备的比较充分,但是我对学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课堂上的失误较多。其他老师在给我评课时说我很紧张。实际上,我一点都没有紧张,而是时时在关注着学生,也许是过于关注学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语,所以导致口误较多,让学生帮忙纠正了许多次,显得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我想,我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语言,沉住气、静静心,减少自己的失误。

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孩子们早就坐在教室等着了,我也怕等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和兴趣,所以我提前上课了。前面的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后半节课,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张了,我急匆匆的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环节,甚至看到时间快到了,有的问题直接删掉。像如,我讲了廉颇负荆请罪之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时“如果你是蔺相如的仆人或者家人,看到这一幕你会说什么?”这个问题就没有问。这就使得整个课堂结束的比较突然,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第四,也许和性格有关系,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语言过于琐碎,本来应该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却越俎代庖,抢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回答的机会。整体感觉就是课堂上教师过于拘谨,放不开,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讲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课堂教学上的点滴进步,同时也有着太多需要改进地方。以后我会就我的不足之处加以努力。

《《将相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