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1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 ……此处隐藏64318个字……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体会本文的人性之美
本文节选是的是第13章至15章。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因祖父的过分关心而导致的情感曲折。
1、研读第13章,提问:
A、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思考: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上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是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后,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都不占主要,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B、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
思考:从“薄薄的凄凉”转向“哭”又至于“悲伤”,这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工作,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C、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思考: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那么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扰。他深悔对自己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D、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思考: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照出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2、研读第14章
A、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听作用?
(补充: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明确;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东西美如意,同心结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B、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思考: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作为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C、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
思考:这两个“轻轻地”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3、研读第15节
A、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层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思考: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B、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思考: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去想听歌,听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C、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思考: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心被柔柔地曲子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小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当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
*深化:本文对于人性有那么美丽的描述,那么作者的用意什么?
参考:美中渗透着不完美,在梦中渗透着完整却又不完整地未来和过去。可谓悲之极矣;只是为了表现一种纯朴、自然的人类本性;写得如此之美,是为了表明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这种美……
*深化: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文档为doc格式